滨江15年来首次更换非独立董事成员,CFO将进董事会!

来源:web 2022年05月31日 10:53

​作者:艳姐team

5月27日,滨江又发布了数则公告官宣了将进行董事会换届选举的消息,提名戚金兴、朱慧明、莫建华、沈伟东为第六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提名汪祥耀、贾生华、于永生为第六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候选人

图片

要知道,董事会换届选举向来是高管们不动声色进出董事会的最好时机。

01

在4月底滨江发出的2021年报中,记载了这家房企当时的董监高团队成员名单:

截自滨江2021年报

这和这一届提名名单的显然有所出入:看非独立董事,除了戚金兴、朱慧明、莫建华三人未变外,有一位成员,悄悄地从李渊变成了沈伟东。

李渊此前是滨江的董事、副总裁、董事会秘书,但是一旦新一届的董事会提名通过,他将只余一个副总裁抬头。

因为就在同一天,还有另一则公告和滨江董事会换届选举一同发布:

变更董事会秘书。

图片

非常巧合的是,另一位主角依旧是沈伟东。

据公告显示,因工作需要,从5月26日开始,李渊将不再担任滨江的董事会秘书,仍旧保留副总裁职务,而董事会秘书职责则将由副总裁兼财务总监沈伟东代行。

李渊和沈伟东均是滨江的老人,李渊1979年生,2003年开始就在滨江供职。据官方资料显示,他从2009年起蝉联五届新财富金牌董秘,2014年起成为新财富董秘名人堂成员,同时也是新财富金牌董秘评选专家委员会委员——显然,这是一位资深董秘。

艳姐翻阅了滨江历年来的年报,至少从2007年开始,李渊就已经任职滨江董事兼董事会秘书,也是从那时开始的15年间,滨江就一直维持着戚金兴+朱慧明+莫建华+李渊的非独立董事团队,从未变过。

图片

截自滨江2008年报

要知道滨江是2008年5月上市的,也就是说:

这是滨江上市这么多年来,非独立董事团队首次发生变化。

但偏偏李渊又是四人组合中最年轻的一位,按理说也是最不需要动的一位。

那么这背后的动因到底是什么呢?李渊离任董秘背后所谓的工作需要又是什么呢?

一般来说,高管尤其是在位许久的老人退出董事会的动作,往往被视为高管准备奔赴下家的前兆。但众所周知,如今有多少人挤破了脑袋都难求滨江一职,如今的行情下,似乎也说不通。

背后的答案或许在不久之后就能揭晓。

再说回这次被新提名为董事和代理董事会秘书的沈伟东,能够打破滨江维持了15年的格局,自然也不容小觑。

1973年出生的沈伟东虽然要比李渊年长6岁,但是论在滨江的司龄实则要比李渊少上几年:

满打满算正好15年。

2007年5月,滨江上市前一年,沈伟东加盟,一上来就出任了滨江的财务总监。

沈伟东1995年就开始参加工作,在加盟滨江前的12年间,分别曾就职于浙江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浙江东方会计师事务所(历任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助理、部门副经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杭州分所(业务部门经理)。

总的来说,既有体制内工作经验,又是科班出身有着丰富财务管理经验的人才,也因此,当初沈伟东从立信跳槽到滨江,直接就一跃成为了上市公司的CFO。

只是,这么多年来,沈伟东虽然又被加上了副总裁抬头,但因为稳固的董事会成员搭配,一直无缘董事会。

5月16日,滨江召开了2021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沈伟东、李渊皆出席了这场发布会,只是,在此之后,空余一个副总裁头衔的李渊或许将从滨江此后的业绩发布会中淡出了。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这么多年了,这格局动一动倒也正常。

并且CFO在大多数房企基本都是坐拥董事席位,尽管滨江如今还没有大问题,但是大环境下行,没有一家房企能够“无伤”,滨江的日子可能也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好过。

现在是比拼财技能力的时刻,比拼融资能力的时刻,比拼外部投资环境的时刻,在钱的问题上更需要抓紧,滨江选择将CFO提拔至董事会其实反倒更符合常理。

02

当然,这则消息实则又一次透露出了滨江高管团队还是比较稳定的,核心高管团队基本都有着20年左右的司龄。

除了高管平均司龄高,滨江还有个特色就是注重内生力的培养。李渊曾经公开说过这么一句话:

近30年来,公司高管基本只有增加,没有减少。中层以上队伍,全都是自己培养的,没有空降。

换句话说:想要进入滨江只能从基层开始努力了。

不过,滨江成为诸多房企眼中值得学习的目标却是人均效能

2021年,滨江期末员工数是1644名,这家房企实现了1691亿销售额,同比增长24%——即便按这个标准算人均效能,每位员工都已超1亿!

不过滨江在年报中进行了补充披露:

截止2021年末,公司房地产板块员工1106人,管理项目120余个,平均每个项目仅10人。

按2021年全年1691亿元销售额计算,人均销售额1.53亿元

而除此以外,2021年,诸多房企面临险境的情况下,滨江交出了一份历史最佳成绩单:

营收379.76亿元、归母净利润30.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2.8%、30.06%。

03

很多人疑惑:滨江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滨江的模式别人可以学吗?

艳姐和很多朋友探讨过这个话题,大多数声音都是认为:滨江的模式可能很难在其他房企复刻。

因为滨江的基本管理费用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产品都是高度标准化,甚至不需要设计部;

总图、施工图都是集团总部的总工室出,中间很少会出现设计变更;因此各子公司也不需要单独的设计部,而是直接将设计、工程、成本放在一个部门里——但除了工程进度,其他的也都一概不用管。

试想换作其他房企,谁能保证中间不做设计变更?

谁有这么硬的报批报建关系?

谁能保证自己的产品放之四海皆准?

当然了,滨江最大的优势在于老板,而不是高管。

哪家老板会像戚老板一样,任何事都亲力亲为?

图纸都要自己过一遍?

04

如果滨江有bug,可能在于这种模式注定了只适用于特定的城市,所以迄今,滨江的步子虽然迈出去了不少,但依旧跨得不大——因为一旦向全国化全面铺开,这个逻辑可能很难再适用,它的这些优势也会瞬间消散。

这也是其他房企眼红滨江,却很难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滨江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力,或许还需要去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

就像有人曾提出的那个疑问一样:

如果杭州的发展、房价都跟不上了,滨江还能是这个滨江吗?显然因为和这座城市过于深度绑定,杭州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滨江的命运走向。

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事实上也是下了一个巨大的赌注,戚金兴说在5月16日的线上业绩说明会上大胆放言:

未来5到10年是滨江最好的发展时期。

按如今滨江的发展模式来看,或许可以理解为:他认为未来5-10年也是杭州最好的发展时期。当然,也不排除这家企业未来会逐渐降低杭州权重的可能性。

不过目前看来,也因为这种极致深耕下的高度标准化等优势,才使得滨江可以对“人”的依赖降到最低。大概也是出于这一点,虽然滨江是出了名的福利好,但是看其披露的高管薪资,却可能不如很多人想象中要来得高。

这是去年滨江董监高层级获得的税前报酬情况,其实并不算高,放在其他房企可能也只够很多高管的基本薪资。

图片

但事实上,去年除了大老板戚金兴,二老板朱慧明的薪酬没啥变动,其余高管的薪酬较往年不止翻倍。

比如李渊、余忠祥、张洪力、沈伟东……在过去很多年的税前报酬都是非常统一的96万——这几乎是滨江高管层一直以来的统一薪酬标准,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呢?艳姐翻了下滨江年报:

这还要追溯到2010年。

也就是说,不少高管的薪资已经足足维持了11年未变,而戚金兴和朱慧明两位老板则是已经第12年拿着一样的薪资了。

图片

但神奇的是,即便是这样,滨江的管理层变动仍然不大——可见这家房企留人的能力也很强。

不过虽然高管的年度税前报酬除了去年以外几乎没有大变化,艳姐统计了过去4年滨江员工的平均收入情况,还是保持在一个不错的水准,并且这4年来人均收入都是在稳步增长,颇有种共同富裕的味道。

图片

5月16日,戚金兴还说了一句话:

一方面要做好企业,另一方面要培养好团队、带好接班人,继续做行业品牌领跑者,让企业稳健长久发展。

显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滨江依旧会是爱惜人才的那个滨江。

如果你想未来学习滨江,你得想办法成为滨江老板那样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