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超是二十九团一名土生土长的军垦二代,爸爸妈妈是从山东进疆的。他16岁参加作业,当过通讯兵、干过经警、放过电影、跑过出租车、从事过酱厂出售、食堂司务长等作业,他在一线承揽土地10 多年,最终靠栽培大棚冬枣发了家。
1981年的时分,从伊犁从戎复员的张新超得到了一份令人羡慕的作业—在库尔勒市南疆站当经警。干了两年多,在他的强烈要求下,他回到了团场。在后来的近20年时间里,张新超承揽过三年旱冰场、种过三年地、干过六年司务长、从事过三年出售、开过四年车......其时,许多人笑话他游手好闲,可他却深信只需扎根农场,就会有愈加宽广的六合。
2004年张新超回到29团10连承揽了15亩果园。虽然果树刚刚经受了一场严峻的冻害,但是凭着山东人特有的精力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救回了果园。并在果园里盖起了一座温室大棚,虽然很辛苦,但是每年都有2-4万的收入。
但是果园的作业忙,妻子患上了严峻的关节炎,而雇人的工钱一年比一年高,辛辛苦苦种一年菜还没有菜估客挣得多。张新超在心中萌生了栽培大棚冬枣的主意。
2011年3月,他从陕西大荔县以每株8元的价格空运了1500棵红枣树,但是成活率只要13%;年末,他又购买了本地直播的酸枣苗,悉数依照1×1.4的行距栽种了1000多株。2012年5月嫁接,当年就产了几十公斤冬枣;2013年-2014年,仅一座大棚就产了2200多公斤红枣,经济效益达到了13万元,而一年的本钱只要1万元。劳动时间和作业量比曾经减少了一半,而收入却增加了一半,张新超的心里乐开了花。
在张新超的带动下,周围承揽户也纷繁建起了温室大棚,栽种了冬枣,5年时间里就发展到50多座。2014年6月,他成立了铁门关市第一个红枣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万元,面积150亩。身为合作社理事长的张新超更忙了,虽然很劳累,还要承担着无法猜测的危险,但是看到咱们殷实了,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值了。
关于未来,张新超更是决心满满:“合作社规划在不断扩大,成员们也挺联合,我信任合作社的"钱途"是无量的,咱们的红枣树一定会成为真实的摇钱树。”
张新超的创业阅历给了咱们启示,创业时要当令改变发展方向,才干更好的发生经济效益。
本文来自生意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修正修正,版权归作者一切,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念。